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 | |
刘武1; 周蜜2; 邢松1 | |
2018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ISSN | 1000-3193 |
卷号 | 037期号:002页码:159 |
摘要 |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0770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湖北省文物考古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武,周蜜,邢松. 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J]. 人类学学报,2018,037(002):159. |
APA | 刘武,周蜜,&邢松.(2018).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人类学学报,037(002),159. |
MLA | 刘武,et al."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人类学学报 037.002(2018):15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1166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武]的文章 |
[周蜜]的文章 |
[邢松]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武]的文章 |
[周蜜]的文章 |
[邢松]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武]的文章 |
[周蜜]的文章 |
[邢松]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