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许昌人遗址研究的新收获及展望 | |
李占扬1; 李浩2; 吴秀杰2 | |
2018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ISSN | 1000-3193 |
卷号 | 37期号:2页码:219 |
摘要 |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
语种 | 英语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2151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山东大学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占扬,李浩,吴秀杰. 许昌人遗址研究的新收获及展望[J]. 人类学学报,2018,37(2):219. |
APA | 李占扬,李浩,&吴秀杰.(2018).许昌人遗址研究的新收获及展望.人类学学报,37(2),219. |
MLA | 李占扬,et al."许昌人遗址研究的新收获及展望".人类学学报 37.2(2018):21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占扬]的文章 |
[李浩]的文章 |
[吴秀杰]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占扬]的文章 |
[李浩]的文章 |
[吴秀杰]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占扬]的文章 |
[李浩]的文章 |
[吴秀杰]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